說它“老”,是因為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紅二軍團在鄂西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紅三軍,軍長賀龍、政委鄧中夏率紅三軍主力向鄂西北轉移,進入巴東、興山、秭歸根據地,與在廬陵縣泮水、三姓寨的陰峪河一帶開展鬥争的紅49師會合,并将其整編為紅三軍教導第二師。
教導第二師在三姓寨、冷水河一帶活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與許光達率領的紅三軍第八師22團取得聯系,在三姓寨建立了鄂西北蘇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平渡河蘇維埃鄉政府。這個鄉政府轄區除廬陵縣的三姓寨以外,還包括鄰近上庸縣的柳林和官渡等地,使得三姓寨成為了鄂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裡是革命老區。
說它“少”,是因為三姓寨雖然人口不多,但這裡的居民卻來自五湖四海。有許多居民雖然身份證上是漢族但是卻呈現出明顯的少數民族如回族、土家族、黎族、蒙古族、高山族等民族的習慣和風俗。
隻不過他們的祖上要不是逃荒、要麼是躲災避難、甚至有的是殺人越貨後躲到這裡來的,經年累月後,能夠記住祖籍在哪裡都已經不錯了,誰還能搞清楚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民族?
說它“邊”,是因為三姓寨幾乎是獨立于廬陵縣而單獨存在的一塊飛地,也是一塊“雞鳴三省”之地。
大家在地圖上就可以發現:三姓寨與重慶、陝西幾近接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姓寨的國土面積很大,地域廣闊、但山大人稀。
早年間的三姓寨,面積比現在還要大上一倍!
後來為了響應國家成立林區的号召,将闆倉坪、紅舉兩個辦事處忍痛劃給了神農架林區,當地的原居民也都劃為了林區管理,才形成了現有的三姓寨版圖和人口結構。
三姓寨的語言與廬陵縣所有其他的鄉鎮截然不同,屬于接近川渝方言的西南官話;風俗習慣也大不一樣,普遍喜歡吃熏臘制品。
今晚上大家吃的臘豬蹄就是三姓寨的名吃之一。
說這裡“窮”,那是全廬陵縣人人皆知的事情。
為什麼這裡曾經會這麼窮困呢?
是因為解放後的幾十年裡,具體說應該是在1990年以前,三姓寨是沒有電也沒有公路的。就連電話,一年中也将近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打不通的,因為這裡自然災害頻繁,風吹雷打,垮方泥石流,電線杆子被破壞掉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那時候,有條件的人家靠煤油燈照明,沒條件的窮苦人家就隻能是用油亮子也就是從松樹上刮下來的松脂照明,更有窮困潦倒的人家,幹脆天一擦黑就插上門闩上床睡覺。
晚上沒有别的娛樂活動,就隻能是琢磨床上那點事了。
所以這裡的生育率一度很高,長期排在全縣第一位。
計劃生育時期,三姓寨幾乎家家戶戶都超生,每家至少都有三五個孩子,多則有七八上十個孩子。
孩子多,負擔自然就加重,很多家庭在那時供不起孩子上學,辍學在家的小孩比比皆是。有的家庭甚至連小孩的衣服都買不起,大孩子穿大人的舊衣服改成的衣衫,小一點的就接着穿大孩子們穿剩下的。一家人就隻有一條褲子的事情在這裡不是故事,而是真實地普遍存在過。
沒有公路,自然就不通車,有好多年代隻能是靠步行才能走到縣城。
可是,沿途都是崇山峻嶺、深山溝壑。
要翻過幾十座高山,淌過幾十條湍急冰冷的山澗溪流,穿過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躲過數不勝數豺狼蛇蟲!
三百六十多裡高低起伏曲折的山路,腳力好的人,帶上苞谷面攤成的餅子或者燒洋芋,兩天能夠走出大山,到達縣城邊緣的獅子岩,在這裡終于可以搭車去縣城了。
腳力不好的婦孺兒童,每人陪伴根本不敢讓他們上路,有人陪伴的話,少說也要三五天才能走出大山!
80年代以前,90%的三姓寨人,終其一生就住在這蠻荒大山裡,從來沒有出過山!
因經年累月與世隔絕,生活在這裡的人,一度被稱之為“山裡人”甚至直接被稱為“野人”,而他們世代居住的臨山而建的村子——三姓寨,也因此被戲稱為“野人寨”。
喜歡江漢朝宗請大家收藏:(xiakezw)江漢朝宗【俠客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冬遇 晨曦+番外 古代宅門生活 左手無名指+番外 文茜的卷王之路 上山五年,下山成至尊高手 守望同行(出書版) 秋雁飛(出書版)+番外 超人的賽亞人弟弟 我意逍遙(出書版)+番外 愛在婚姻燃盡時 霧霭+番外 星夢情緣(出書版) 青蛙的模拟愛情 全民:核污後世界,我收億點明星女仆合理吧 好人好事 全民領主:萬物合成系統 我家大師姐天下第一帥[修真] 他最好 了不起的劉大奔